查埔人ㄟ運命與心聲——2019家庭教育中心男性性別意識成長課程

0922關於查甫人ㄟ那些故事

「男性性別意識成長系列課程」首場課程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種子講師楊嘉宏帶領學員認識性別概念以及討論當前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

楊嘉宏老師以小活動帶領討論身為男性的好與壞,進一步深入談男性在社會上被期待的樣貌,以及青少年男孩們的殘酷文化,男生在社會上雖然擁有很多好處,但成長過程也會遇到殘酷的事情,逼他當個「男生」,譬如暴力行為、三字經、阿魯巴或是各種競爭關係。楊嘉宏老師運用廣告影片與日常生活裡的小故事,鼓勵學員思考「男生之間可否有比較不同的表現」。課程最後學員提問要如何改變,楊嘉宏老師回應雖然觀念在改變很慢,但我們可以思考「我們要往那個方向前進」。 

0929從「爸爸專賣店」談爸爸經

講師高雄市國教輔導團榮譽輔導員林豫芬,從繪本「爸爸專賣店」談家庭裡的父職角色。

豫芬老師以性別角色下的傳統分工破題,討論以往媽媽跟爸爸在家中的分工經驗不同。從小在學校教育裡,老師教導男生、女生怎麼做不同的事情,或是在職場上員工也會因為性別而有不同的工作內容。而我們的這些性別經驗多是社會化的影響,使我們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開始學習「做性別」,去符合社會對於角色的期待。豫芬老師藉由繪本「爸爸專賣店」與學員討論傳統爸爸的樣子,以及孩子期待怎麼樣的爸爸,談父職角色的情感與溝通,鼓勵爸爸們參與家庭照顧,練習表達情感,和孩子建立良善的關係。

1006「男人哭吧不是罪」男性的情感教育

此場次課程由王大維老師以自身多年的實務工作故事開場,大維老師描述曾遇到的男性個案在情感與想法表達上往往有口難言,並以科學數據、影音媒材與實務工作故事帶領學員認識台灣男性的處境,以及過往男性是如何被教養成為現在的模樣

。大維老師從實際的壽命統計切入,在台灣的男性平均壽命較女性少6年,而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與社會對於男性的期待有關,譬如男生不可以哭、男生應該要勇敢、男生應該要有擔當,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來自社會期待與教育環境,男性努力追求陽剛氣概,符合「像個男人」的樣子。這些要求男性去符合的框框,促使男性缺乏紓解壓力的管道與表達情感的空間,以致他們只能用其他方法來減輕壓力或表達情緒,如物質濫用、暴力危險行為,或是累積不表露,造就心理、生理不健康。

學員詢問大維老師,在台灣我們可以怎麼去破除這種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大維老師實際表示要鬆動或是改變性別刻板,很重要的是在教育環境裡教導孩子情感教育。大維老師表示現代已有開始慢慢翻轉男性的刻板印象,以美國廣告為例,看見真男人的定義不再是很ㄍㄧㄥ的硬漢,而可以是富有情感的,勇於求助的,翻轉傳統對男性的期待。

1020親密關係暴力與男子氣概

第四場講座邀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廖珮如老師,分享她參與校園性平案件調查、家暴防治研究的歷程與故事,邀請學員們一同思考當中的問題。

廖珮如老師認為以往我們對性別暴力事件的理解,似乎偏向相對人-男性、受害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強化了男性「陽剛特質」侵害者的成分。這忽略了男性亦可能是受害者,使其陷入困境,當男性遭受(不論肢體、言語)暴力時,會被要求以暴制暴、反擊。此一「有毒的男子氣概」的想像,與親密關係中的暴力防治有關,也與社會文化如何教養男孩密不可分。

廖珮如老師提到在大學課堂曾進行過的活動:請班上同學分享傷疤對自身的意義。有趣的是,女同學大多希望淡化傷疤;男同學則認為疤痕是男人的勳章。這反映了男孩被教育成認為帥氣就是要冒險、要受傷。而我們對於身體界線的教育也似乎並不全面。

歸納許多性平事件之後,廖珮如老師認為界線的練習亦是重要的,想想自己能夠被碰觸的範圍、感到不舒服時如何表達、適時拒絕。在親密關係中的彼此協商、確認意願,是情感教育中應該被注重的議題,也是消弭親密關係暴力的其中一個途徑。

1027親職相談室:談父職與親子互動

系列課程最後一場,我們邀請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李佳燕醫師談談親職角色,佳燕醫師分享她在原生家庭以及自己的家庭生活對於「父職」角色的反思。

首先是以諧趣的「媽媽之歌」開場,描述母親在家中掌握全局的情況,從傳統母職包山包海的形象反照出父職這個角色的留白。佳燕醫師向學員們提問:「母職與父職到底是先天俱備、還是後天養成的?」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只有母親能做到的事似乎只剩下生小孩這一項,但社會對於父母角色的期待影響了我們,父執與母職的工作因而出現差異。

佳燕醫師分享兒童繪本中的親子互動,呈現傳統的親職角色,媽媽煮飯灑掃、爸爸端坐看報的形象,並為此種形象打了個問號。佳燕醫師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例,她常收到外人對小孩成績的關懷詢問,卻好像預設爸爸不用關心,到底當代對於好父親的要求會是什麼呢?似乎只要當個孩子的大玩偶,陪伴孩子遊戲便是「好爸爸」。父職角色是學習而來的,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和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有關,佳燕醫師分享她和先生兩人原生家庭的父親形象,以及自己和先生組成家庭後的家務分工。

父職與母職的差別,真有那麼涇渭分明嗎?其實都是親職啊!給予孩子足夠的情緒支持、互相陪伴,加油打氣,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佳燕醫師對父職角色與親子互動,所提供的解答。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