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先由課程參與學員互相分享在家中的位置以及學習「成為自己」的過程,導讀人播放一部「教孩子說對不起」的影片後,有學員表達自己身為母親,對家人,尤其是對孩子難以將道歉說出口,而另一位學員回應她,表示自己母親也是很難對自己道歉,導讀者指出,家庭中的權力關係可能是導致擁有權威者、教導者地位的母親難以將抱歉說出口的原因之一。
接著,以提問「教育男女孩的方式是否有所差異?」為主題,有學員分享自己四歲的兒子喜歡粉紅色,她帶兒子出門的時候曾經想過外人或婆婆的觀感,但後來她想,其實在孩子幼年時期就使用顏色區分生理性別及其伴隨的差異規矩,或許是媽媽自己心裡拿著刻板印象套在孩子身上,所以她後來覺得兒子愛粉紅色只是一種選擇,不用刻意糾正或改變。
第二階段,導讀人帶領學員討論在公共空間的哺乳權利。身為母親的學員們各自分享過去曾經在公共空間哺乳的不自在感、公場域中旁人對待孩子的態度,有位學員指出,像是美麗島站的哺乳室非常豪華,但是使用前要先登記,若沒抱著小孩申請時,還會被警衛質疑使用哺乳室的正當性,對於現下馬上要擠乳或哺乳的女性而言,十分不便利。
最後將學員們的分享聚焦在討論「教養孩子是誰的責任?」,導讀人分享一句非洲古諺「養一個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如果將這句話放在捷運、公車等公共空間中,旁人們如何面對哭鬧的孩子時,過去曾出現對於母親指責的眼光,可以有多一點反思和改變的空間;更進一步,也帶領大家思考,女性在公領域中展示身體的一部分(乳房),可能因為挑戰過去社會中習慣將乳房性化,而被性化的乳房從「被觀看」角色轉變為「主動」哺育功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