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倡性別平等,不僅只關注女性權益,同時更需要意識到男性在父權社會中也受到壓迫。本系列課程集結許多助人工作者擔任講師,藉著講師們的實務經驗與案例分享,讓我們理解男性的日常與感受。
今年是純線上講座,歡迎各種性別、年齡、高雄以外的夥伴一起參與,也可以放給你家的男性長輩聽~
課程時間:10/11、10/18、10/25、11/01、11/08、11/15、11/22,每週三晚上7點30分至9點30分
上課方式:Google Meet,報名成功後傳送連結。
課程內容:
10/11(三)「男子漢」養成日記—談陽剛文化與男性成長經驗【楊嘉宏/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
要落實性別平等,就要理解父權社會對男性有諸多不合理的期待與壓迫,透過楊嘉宏老師在教育現場的觀察,男孩如何展現陽剛、抗拒陰柔?在家庭與校園中又面臨哪些議題?
10/18(三)男人哭吧不是罪—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間【徐志雲/交感身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
當身心俱疲、焦慮不安,男性尋求精神科的協助,徐志雲醫生在診間的第一線觀察,了解男性日常生活與親密關係中的困境。男以啟齒的傷痛—性別暴力事件中的男性受害者經驗
10/25(三)男以啟齒的傷痛—性別暴力事件中的男性受害者經驗【 陳柏偉/臺灣男性協會常理事長 】
#MeToo頻傳,男性或多元性別者也有可能遭受性別暴力,然而男性受害的經驗與存在容易被遺忘忽視,甚至遭受質疑,讓我們傾聽這些傷痛,好好接住各種性別的受害經驗。
11/01(三)衣櫃裡的傷—男同志親密關係暴力【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
親密關係暴力樣態多元,在出櫃壓力下,男同志伴侶之間的親密暴力又有哪些特殊性?男同志的求助管道又會是什麼?
11/08(三)男兒有話慢慢談—我在男性情感教育工作中的實踐與發現【郭雅真/臺灣男性協會理事】
男性長期在陽剛文化的期待下,常以憤怒來掩飾失落、哀傷、害怕等負面情緒,透過郭雅真老師長期帶領男性情感團體相關經驗,了解男性如何表達情緒,也透過傾聽男孩們的故事,陪伴男性度過喜怒哀樂。
11/15(三)爸爸來請育嬰假—談男性家務分工與職場勞動的經驗【洪惠芬/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
在雙薪家庭盛行、育兒成本高漲的台灣社會,育嬰留職停薪是新手家長的選項之一,在傳統性別分工、企業文化、親職假制度等影響下,男性是否會選擇請育嬰假?爸爸們的考量又是什麼呢?
11/22(三)從多元文化概念談父職—以排灣族共同父職經驗為例【 瑪達拉.達努巴克/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在排灣傳統文化中,「集體」是部落的生活方式,部落中的家庭相互協助,部落的父母執輩,男性都叫kama,女性都叫kina,部落的孩子在族人的共同照顧下成長,透過排灣部落經驗,看見父職的多元實踐。
課程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qVYgv527WUEHMjkCA
聯絡資訊: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電話:0968-318589
信箱:[email protected]
LINE ID:kap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