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廚師敏銳的味蕾,踏入咖啡界的女青農-專訪桃園市復興區咖啡產銷班第3班陳耑妤

採訪/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撰文/陳佩儀

「喝咖啡」不只是生活品味的一環,更成為多數人開啟每一天生活的重要儀式。從國外進口咖啡豆,到台灣自己種植咖啡豆,近年來台灣的咖啡產業也逐漸發展出本土的風味與多元的咖啡產銷模式。藉著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委託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辦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暨性別平等社區推廣活動」計畫,我們有機會循著在地咖啡的味道,一路順著復興區的山路蜿蜒,走進咖啡園區,一訪咖啡界女青農耑妤,襯著手沖咖啡的香氣四溢,聆聽著專屬於復興區的咖啡傳奇故事。

帶著廚師味蕾,「姻緣」際會下走進咖啡界的布農女子

因著結婚的機緣,耑妤接手了公公經營的咖啡廳。當時她對咖啡的印象就是味苦,但以廚師的味蕾敏感度,她認為咖啡味道雖苦卻要能回甘才行。從批來的生豆開始,耑妤拿著炒鍋炒豆,一個星期之後,先生實在看不下去,於是入手一台小型烘豆機,就這樣逐漸玩出興趣,接續報名證照課程,拿下復興鄉第一張咖啡國際證照。

從廚師到成為專業咖啡師,經營咖啡園,這一段路走來,耑妤也難以避免的經歷了性別與年齡歧視。「以前在飯店,會被質疑:為什麼是女生在管事?因為掌廚大多男性」。實習時,因為主管剛好是主廚,於是栽培耑妤當主廚。畢業之後她獨立站炒台,負責中西餐。年輕女性站在這樣的位置上,耑妤經驗到從男性來的性別歧視,不只如此,女性也歧視女性。結婚之後,耑妤返鄉開始接觸咖啡事業,一開始她只想顧好自己的咖啡廳,但隨著咖啡專業知識的累積、獲選優良青農、代表農會參與烘焙的比賽,亮眼的成績加上媒體的曝光,農會總幹事便邀請她成立一個新的產銷專班-咖啡產銷班第三班。

建立分享平台,提升在地咖啡農的自信與專業

當產銷班多數為老年男性農夫時,一個年輕女農要獲得認同,的確是相當不容易。「大家參與一開始是賣這個大哥面子,但後來因為分享會,我把機會讓給其他農民分享,我在當中扮演協助的角色,儘可能凸顯大家的咖啡。大家提供豆子,我幫忙烘焙,沖咖啡。串連復興的咖啡農,也建立平台讓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讓這一輩子的辛苦成果被看見。我就是想辦法找資源、爭取經費」。耑妤扮演建立分享平台的角色,她認為分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分享者會覺得,原來我也有東西值得跟別人分享,從而建立起大家對自己咖啡專業的信心。

當我們問耑妤,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呢?就是邊做邊想。「一開始只想讓大家知道復興鄉有在種咖啡。因為連桃園農民都不知道,為什麼知名度這麼弱?這就是我為什麼想串連復興咖啡農,提升專業品質及技術。」她希望班員的專業知能可以一起提升,而非只有誰誰誰很厲害。這種「共好」的信念,也顯現在咖啡事業的經營。耑妤認為應該跳脫咖啡就是要買賣的概念,她說:咖啡樹就是我的員工。她以復興鄉在地的條件規劃咖啡觀光產業「希望復興咖啡產銷,賣的是感受,可以深入咖啡」。她規劃體驗團,從田間管理、農機具介紹、咖啡園的經營模式、在地特色午餐、基礎課程教學、體驗烘豆一直到下午茶。不同的商家一起分工「這樣產銷班就可以一起賺錢」。手把手的把人帶起來,她說,這樣以後班員就可以自行帶導覽跟課程。就這樣一步一腳印,耑妤凝聚在地力量,也獲得長輩的信任,帶起復興區的咖啡產業。

一個布農的年輕女性,因為婚姻來到泰雅的聚落。在夫家的支持跟信任下,成了道地的在地人,在咖啡的專業知能及「共好」的信念中,成就了自己與他人。來到復興鄉,一定要找耑妤喝杯咖啡!

桃園市復興區咖啡產銷班第3班班長陳耑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