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辦單位:高雄市政府勞工局、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高屏分局
- 主題:做個有遠見的企業主!談性別友善如何提高企業 ESG 評級
- 地點:高雄市前鎮區鎮中路6號
- 時間:114/01/14 上午09:00~12:00
- 講者: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本會協助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辦理【性別友善推廣活動計畫】,系列活動第四場來到高雄市政府勞工局,由游美惠老師以「家庭」切入,分享職場友善政策如何結合ESG與DEI實踐。從托育設施到彈性工時,強調制度與文化並進,才能真正打造讓員工願意留下的職場環境。期待透過本次交流,持續推動企業朝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邁進。
游美惠老師以「家庭」為切入點,談及家庭與職場之間的平衡,進而引導大家認識性別多樣性與性別友善在企業中的實踐方法。從故事出發,他以真實案例說明如何將性別友善融入職場管理,並連結至ESG評級的提升。
家庭與職場的平衡:性別友善的基礎
「家庭的樣貌百百種,光是家庭內部的融合就已經不容易,更別說還要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壓力。」游老師以一段直白的話開場,說明家庭對現代職場的重要影響。他舉了一個性別友善的例子:某間竹科公司為了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必須在同行之間創造出「讓員工想留下來」的契機,因此想到透過設立托育場所,讓員工的孩子能在大樓裡受到專業照顧,家長則能專心工作。這樣的政策不僅讓員工安心,也有效降低了人才流動率,最終成為提升公司整體效率的重要助力。
他進一步指出,職場不應該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工作場所,而應該是讓員工感到被支持的空間。從這樣的思考出發,企業可以開始制定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例如彈性工時、家庭照顧假等,讓員工能更自由地兼顧工作與生活。
職家平衡的議題一直以來都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衷,常常可能會因為家人有什麼樣的突發狀況,會讓大家需要面對到很多需要去平衡的地方。游美惠老師談到,企業單位不要把員工想成壞人、想成薪水小偷,每個人都想要在公司中佔便宜,但這樣的情況常常是讓公司與員工的距離拉得更遠。記得把員工當成「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家庭需要照顧跟面對,拉近彼此關係,公與私並不是能全然切割的。

性別多樣性的實踐與挑戰
游老師在談到性別時強調,現代社會已不再侷限於男性與女性兩種分類,而是需要面對非二元性別認同的需求。他分享了一個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因生理性別被分配到男生宿舍,但他的性別認同與此不符,感到極度不自在。」經過多次協調,學校最終安排他入住研究生宿舍。游老師指出,這是性別友善政策在教育機構的成功案例,也為企業提供了學習的參考。
他補充說,除此之外,教育部早已發函要求,在表格中的性別類別增加「其他」這一選項,給予非二元性別群體更多的認同空間。這樣的改變雖小,但對於提升性別包容度而言,意義重大。
性別友善與ESG評級的關聯性
關於ESG議題,臺灣並非要獨步全球,只是為了不落人後。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是全球企業追求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而性別友善正是提升社會責任(Social)評分的重要因素。游老師提到:「我的弟弟在一家公司上班,最喜歡的並不是薪水,而是公司給他的彈性工時制度。」這家公司早在市場還是限制在「半天請假」之前,就推出「小時請假」,到現在更是推出「半小時請假」的政策,制度一直走在政府單位之前,這樣的非法定福利政策,讓員工能根據個人需求靈活安排時間,也讓他對公司充滿歸屬感,願意長期留在這裡。
游老師解釋,這類性別友善措施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也直接改善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評分,進而吸引更多投資者與合作夥伴。
ESG議題中的社會責任(Social)還有個可以切入的面向,就是DEI(多元 Diversity、公平 Equity、共融 Inclusion),成為新興職場文化。
- 多元(Diversity) :看見人的多樣性(包括性別/性傾向/種族/宗教等),進一步接納並重視這些多元與差異。
- 公平(Equity):創造每個人可以發揮才能、被公平對待的場域,根據差異給予機會和資源,達到公平。
- 共融(Inclusion):多元的個體都能在組織的設定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能有所貢獻,且具有歸屬感。
最後,游老師提到ESG與DEI指標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ESG是大方向的概念,而實際的細項則可以根據DEI指標的方向繼續努力。
資料來源:講師簡報
臺灣性平指數:激勵企業走向性別平等
「臺灣性平指數」是國內首檔專注於性別平等的投資指數,針對上市櫃公司在性別友善方面的表現進行評比。游老師以前述的竹科企業的案例說明,托育設施的設立如何成為企業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他指出:「企業若能透過政策改善性別平等,必然能在投資市場上獲得更多青睞。」
該指數參考永續發展趨勢與政策,以永續報告書和相關法規,設計評比指標,利用階層分群法,建構女力評比模型;採用模型產製之機會分數、風險分數,篩選重視性平議題、呼應政策,且獲利能力達標之上市上櫃公司。再透過機會分數、女性員工人數、市值三項指標,擇優選取至多100檔成份股。以機會分數為基準,依員工人數調整權重,編製「臺灣性平指數」。
性別平等議題已逐漸成為全球ESG投資重要主題,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面目標,也被視為促進經濟增長與創造長期可持續報酬的關鍵因素。目前國際上已有多檔ETF和退休基金的委外代操案,聚焦在性別平等相關議題,顯示其投資潛力不容小覷,而且是推動責任投資(PRI)的重要課題。惟臺灣在性別平等主題的投資仍處於起步階段,尚無這類投資工具,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期待「臺灣性平指數」有助提升國內企業對性別議題的重視,促進市場永續發展和國際競爭力,不僅反映了企業的性別平等現況,也為政策制定提供了具體依據,更鼓勵企業注重女力與性別平等議題,表彰重視性別平等議題之投資組合績效綜合表現。
實踐性別友善的多元措施
在分享企業實踐案例時,游老師列舉了許多成功的性別友善措施,也另外提供了「性別友善職場懶人包」的資料給大家,以下舉例:
- 哺集乳室與托兒所:解決新手媽媽回歸職場的後顧之憂。
- 專屬停車位:為孕婦與障礙者提供更便利的交通條件。
- 親子日活動:讓員工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場所,促進家庭與工作的連結。以行政院與教育部為例,舉辦親子日讓員工可以攜眷參與家人的辦公場所,不只是增進家庭之間的感情,也是對孩子來說是職涯探尋的歷程。
- 性別友善廁所:創造性別友善、尊重安全之環境,藉此展現對人權與性平價值的支持,解決「男女廁所的空間配置」和「如廁所需時間不同」的問題,任何性別的人得以安心上廁所,避免遭受的異樣眼光對待。同時引入同志諮詢熱線的「性別友善職場指標」,作為企業努力的方向。
他提到,有些公司甚至將尾牙設計為家庭日,讓員工攜家人共同參與活動,打破傳統「公歸公、私歸私」的界限,為員工創造更多的歸屬感。
性別友善的措施不只是善意的退讓而已,更可以做到的是制度化的設立。游老師提醒,企業單位可以思考自身有什麼樣的優勢,從中討論可以怎麼調整更加友善的方式,雖然有些時候企業單位不是可以都全面想到所有情況,但如果有遇到狀況的話,就拿出來討論或以設立制度化的方式,這對員工與公司會是雙贏的局面。
生活無處不性別:從敏感度到全面性別思考
游美惠老師提醒,性別不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政治性的存在。他說:「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其實都與社會資源的分配息息相關。」他以「老老照顧」為例,指出當照顧工作落在高齡者身上時,常會導致健康問題與社會負擔的疊加。這種現象不僅需要政府在公部門中注重性別平等,更需要企業從私領域出發,制定支持性的政策。他強調,唯有全面的性別反思與創新,才能真正實現企業與人才的永續,打造性別平等的幸福社會。
與會者回饋與探討:育嬰假與性別平等的挑戰

與會者分享了在實務中遇到的困境。一位與會者提到,企業曾遇到員工請育嬰假後直接離職的情況,這對企業管理造成挑戰。游老師回應,這樣的情況應依法處理,但也提到過去有案例是因為有部分員工請育嬰留職停薪一請就是十年,這既是個人權益的體現,也是對組織靈活性的考驗。他建議企業應在制度設計中考慮這類長期請假的影響,例如設定階段性檢討的機制,以平衡個人需求與組織利益。
另一位與會者提出,現行許多制度似乎以女性為主體設計,例如育兒福利或托育政策,是否能考慮男性需求?游老師指出,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之間「蠟燭兩頭燒」的現象依然普遍,因此相關政策更多以女性為核心。然而,他也舉例新手爸爸的交流團體,說明支持男性在家庭角色中的參與也是一種性別友善的實踐方式。
與會者進一步提到,企業引入彈性工作制度後,有時會增加其他員工的工作量,這是否會引發不公平的情況?游老師坦承,這是政策推行中的常見難題。他建議,企業可考慮責任制的方式,為員工設定明確的工作期限,確保彈性工作的同時不影響整體團隊的運作。
關於招募過程中的性別平等挑戰,有與會者指出,高空作業等特殊職位仍主要以男性為主,這是否意味著性別平等在某些職位上難以全面落實?游老師表示,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制度設計的限制,而非性別本身的問題。他提到,臺中市政府曾推出「女性推高機專班」,為女性提供專業培訓,改變這類職位的性別偏向。另一例則是女性專班的線上實作課程,讓在職女性在工作之餘能進行技能進修,這些措施顯示出政策創新可以帶來性別平等的實質進展。
結語:制度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游美惠老師最後提到,性別友善政策的推行需要制度設計的細膩與文化氛圍的支持,強調性別友善不僅是一種企業責任,更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游老師以「企業永續,人才永續」作為總結,「我們不可能一下就解決所有性別平等的問題,但只要有耐心,願意聆聽並進行適當調整,就慢慢能找到平衡。」他期望企業在推行性別友善時,並透過實際行動改善性別平等與包容環境,為未來的職場打造更友善的基礎,不僅著眼於當下的挑戰,也能思考長遠的社會影響,進一步實現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