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大缺工時代!如何打造「多元共融」職場助企業留住優秀人才
- 地點:太子文旅會議C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2號3樓 )
- 時間:114/01/16 上午09:00~12:00
- 講者:蔣琬斯(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
本會協助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辦理【性別友善推廣活動計畫】,向事業單位推廣性別友善職場概念及實務做法,本系列活動第五場來到臺南,由蔣琬斯老師分享職場性別友善的在地挑戰與國際接軌。他透過案例討論、制度分析及DEI實踐,帶出性別友善不只是政策調整,更關乎日常語言、文化敏感度與制度創新,期待企業與公部門共同打造更公平、多元、具包容力的職場環境。
行政院的願景與地方的實踐
行政院蔡芳宜科長首先回顧臺灣推動性別平等政策的歷程,指出數十年來,從性別工作平等法的落實到結合ESG、DEI等國際指標,臺灣逐漸形成了一套與在地脈絡相契合的性別友善框架。他特別提到臺南市政府的性平計畫,展現了地方與中央攜手推進性別友善職場的努力方向。

如何打造友善職場:從個人經驗談起
琬斯老師開場談到,「友善」在職場中的表達方式可以多樣化,但核心在於尊重與包容。他分享了一位人資組長的故事:這位組長曾因某名疑似同性戀的同事請婚假而猶豫是否該主動詢問對方的性傾向。在琬斯老師的建議下,組長選擇在辦公室內掛上彩虹小物,為同事營造安全、友善的氛圍,最終成功促成了開放的對話。同時琬斯老師也提醒,關於「出不出櫃」議題,亦即詢問他人的性傾向,這件事還是交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不用特別主動去問。這樣的小改變,不僅促進了同事間的理解,也讓該名同事順利申請到婚假。
琬斯老師進一步提到過去職場中的「單身條款」,意即女性結婚後被迫離職,或是因「年滿30歲」而遭辭退,尤其這個條款是只有給女性,而沒有給男性,其原因是因為認為女性結婚後多半被要求要照顧家庭,可以看出婚姻在家庭層面的意義來說,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並不相同,凸顯對女性在職場的要求多為「好看」,而非「能力」,從中看到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這些規範在1987年的國父紀念館事件中引發大規模抗議,成為《性別工作平等法》的重要催生力量。透過法律的逐步修正,現代職場逐漸消弭這些性別歧視,轉而關注於如何實現家庭與職場的平衡。
家庭與職場的平衡:育嬰假與托育設施的挑戰
在探討家庭照顧議題時,琬斯老師特別提到「個人即政治」的概念。他以育嬰假為例,說明女性長期承擔大部分家庭照顧責任,但近年來隨著政策的推進,男性申請育嬰假的比例逐步提高,琬斯老師談到是因為法規通過「雙親可以一同請假」的規定,這對男性請育嬰假的比例有提高。
資料來源:勞動部2024性別圖像
然而,男性在請育嬰假時仍常遇到偏見,例如被問「你怎麼自己帶孩子?老婆呢?」或者是,公共空間如尿布台多設於女廁,導致男性在照顧孩子時面臨不便,讓男性很難參與家庭照顧的環節。
針對這些挑戰,琬斯老師建議企業與公共設施設計者應更多考慮性別中立的需求,例如設置性別友善尿布台或家庭廁所,以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限制。因此,除了需要鼓勵男性能加入照顧環節,也需要在設備的設立上有更多的巧思。
除了家庭照顧之外,家務分工也是可以看到性別比例失衡的地方,像是在母親節多是家電特價,但父親節則是男性的個人用品在特價,好似在強調女性在家務勞動的責任更大,雖然在社會氛圍裡面好像有在提倡「家事是大家的工作」,但在統計圖表上,還是可以看到有些刻板印象,舉例來說,在勞動部2021性別圖像裡面,可以看到女性投入在家務勞動的比例,還是比同居伴侶的程度還要高出三倍。
資料來源:勞動部2021性別圖像
職場中的刻板印象與潛藏偏見
隱藏的刻板印象會形成偏見,幽微的偏見就會逐漸形成歧視。舉例來說,職場中對「胖」的人不太錄用,因為認為「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的偏見,所以導致歧視的形成,像是不被錄取、被排擠、失去機會等等。還有個另外的生活化的例子,像是認為女性比較愛乾淨,從中隱藏的偏見就是男性比較髒亂,因此在租屋時,多會有「限女」的限制,這其實就會是性別不平等的歧視所造成的。

琬斯老師談到,性別偏見與歧視有時隱藏在「友善」的語言中,卻可能對特定群體造成傷害。例如,有外籍新娘在市場買菜時,被稱讚「你們家買你買對了!」這種話語雖無惡意,卻反映出對新移民的污名化。對此,琬斯老師提到,有些時候那些「我沒有惡意,我只是⋯⋯」這類的開頭,因此提醒大家,要有多元的敏感度,而不是在「以為友善」的話語裡,卻隱藏著歧視與偏見。
琬斯老師與與會者互動討論職場裡面遇過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有與會者分享同事間對職務的分配也常因性別刻板印象而出現不平等,像是:「海報手作是女生的事」或「照服員適合女性」。琬斯老師回應,這些觀念忽視了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對不同性別的專業能力造成了誤解與低估。若與性別刻板印象連結,往往會讓人力的安排會放在錯誤的位置,或是忽略了他人的專業表現。
對話裡面的語句,有些詞彙的改善是可以帶來不同的意義,像是前述提到的「外籍新娘」,因為有這個詞彙與新移民的污名連結,導致不平等偏見形成,又或者是以性別議題來看,兩性教育是包含男女之間的交友、愛情、親密關係、分手、婚姻、家庭,使兩性之間相互尊重,達到兩性和諧,但隨著時代變化,「兩性」著詞彙已經不夠了,更多是用「性別」來代稱,不再只侷限於男與女兩種生理性別,而是看見更多元的可能,例如:性傾向、性別氣質、階級、世代⋯⋯等差異。所以「性別」一詞,才能有更多包容與多元。

多元共融的實踐措施
琬斯老師列舉了性別友善的實際措施,從制度到文化,涵蓋多方面的改善:
- 性別友善廁所:強調設計隱私性,有什麼樣需求,則用什麼樣的廁所形式,而不是用性別去區分。
- 稱謂中性化:如車站站服員以「貴賓」或「乘客」取代「先生」與「小姐」。
- 同志友善空間:透過職場彩虹小物,營造開放、支持的工作環境,讓員工無需隱藏性傾向,提升生產力與忠誠度。
他強調,友善的設施與政策,最終目的在於讓每位員工都能自在工作,並感受到企業對多元文化的支持。舉例來說同志職場友善指南研究顯示,有53%的同志員工曾需要為自己的私人生活說謊,在工作間隱藏性傾向會減弱高達30%的生產力。琬斯老師提到有位女同學因為是女同志,因為不確定職場對性別友不友善,所以謊稱自己有男朋友,因此編了很多的故事,這對員工來說,會是很辛苦的職場歷程。因此,營造同志友善職場空間的好處有招募人才優勢團結與生產力、且帶來正面的企業形象。
資料來源:同志職場友善指南
反思與展望:從偏見到創新
在課程的最後,琬斯老師呼籲參與者重新思考日常語言與制度設計中的性別偏見,並嘗試以包容的方式替代。他提到,性別友善不僅是國際間的重要趨勢,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透過實踐DEI理念,臺灣將能在性別平等與多元共融的道路上邁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