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名稱:爸爸來請育嬰假—談男性家務分工與職場勞動的經驗
- 時間:2023/11/01(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洪惠芬/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走進家庭與職場之間的矛盾現場
男性性別議題系列講座來到第六場,本週主題為《爸爸來請育嬰假:談男性家務分工與職場勞動的經驗》,由東吳大社工系洪惠芬教授主講,長期關注性別與勞動議題,並針對父職參與與工作組織文化進行田野研究與倡議。講座從台灣男性育嬰留職停薪的現況出發,延伸至職場中的性別規範與家庭照顧責任的文化轉變,提倡讓「男性照顧者」不再只是例外,而能成為制度支持下的常態。
台灣育嬰假制度的歷程與現況
洪惠芬教授首先帶領大家回顧台灣育嬰假制度的發展歷程。從2000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快速變化談起,指出台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逐漸鬆動,但「家務與照顧主要由女性承擔」的現實仍然根深蒂固。儘管育嬰假早已納入《性別工作平等法》保障,並設有父親專屬額度,但男性實際申請比率仍偏低,尤其在高工時、高競爭的職場文化中,請假往往被視為「不夠投入」、「不專業」。洪惠芬教授強調,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但若不挑戰職場文化與男子氣概規範,再完善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
理想工作者與男子氣概的連結
洪惠芬教授介紹「理想工作者」的概念——一種假設工作者無須休息、無其他社會角色的勞動期待。洪惠芬教授指出,在多數工作組織中,男性仍被視為「以工作為中心」的理想形象。當男性選擇請育嬰假,常被視為「逃避責任」或「脫離主流」,這不僅是制度上的障礙,更是文化與自我認同的拉扯。接著,洪惠芬教授引用瑞典與比利時的經驗說明,即便有完善的父職假制度,若企業文化未鬆動「男性必須全心投入職場」的性別觀念,加上若處於所得替代率低、請假彈性差、代理制度不完善的企業,男性即便有意申請,也面臨實質與心理的雙重阻力,育嬰假仍難普及。制度本身並非萬能,唯有性別角色、企業文化與管理制度一併改革,才能真正讓男性放心成為照顧者。
照顧經驗的性別化:不是不願意,而是缺乏肯定
洪惠芬教授也分享許多田野故事,說明許多男性在育兒過程中其實體驗到高度的成就感與親密感,社會應多給予男性正向回饋。比起母職常被視為「天職」,父職常被視為「幫忙」。這種語言與認知差異,使得男性在投入照顧工作時無法被充分肯定,進而削弱其持續參與的動機。他強調:「讓父親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推動男性育兒最有效的方式。」唯有當男性照顧經驗被正視與讚賞,才能建立正向循環。
從制度到文化:照顧正義的改革策略
面對台灣照顧政策的未來,洪惠芬教授提出數項建議:包括提升男性專屬育嬰假所得替代率、強化職場代理人制度、建立育兒友善的企業文化、並透過宣導讓父職成為社會常態。更重要的是,要以性別平等為核心,挑戰「理想工作者」與「好爸爸=幫忙」的隱性規範。他指出,這不是針對個別男性的道德呼籲,而是一場針對整體制度與性別意識的轉型。唯有在政策與文化雙軌推動下,才能讓女性不再是唯一的照顧責任承擔者。
結語:讓照顧成為每個人的事
講座尾聲,洪惠芬教授也談到個人經驗,自己在孩子出生初期也曾面臨學術職場與照顧角色之間的掙扎,但正是這段經歷讓她更深刻理解照顧的價值。照顧不只是私人選擇,而是公共議題,也是公民權利的一部分,當社會鼓勵讓更多男性進入照顧場域,也才能真正邁向一個更平等、更有彈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