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面性教育線上課】不知道怎麼與青少年談性議題?認識全面性教育

講者|游美惠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日期|2025年6月6日(五)19:30-21:30


一、課程緣起與背景

本場課程邀請長年投入性別平等教育研究與實務推動的游美惠教授主講,聚焦於當代性教育發展的核心概念「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面對青少年性健康議題時,許多教育現場或家長常抱持「不知道怎麼教」或「不敢教」的疑慮,然而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知識落差,更涉及文化價值觀與政策引導的缺位。因此,課程試圖從制度演變與國際公約角度出發,釐清CSE的理論基礎與本土實踐之間的距離,並說明如何透過課程設計、教材補充、教學指引等方式,逐步建構符合人權與性別平等原則的教育場域。

二、台灣性教育現況與挑戰

游美惠老師首先指出,台灣的性教育長期以來並非獨立課程,而是「融入式」教學,配合在健康教育或護理課程中進行。這使得性教育在內容設計、教學深度與學科自主性上都處於邊緣地位,難以形成穩定且系統性的課程架構。

雖然《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已明文規範性平教育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尊重多元性別與性傾向,以及性騷擾與性霸凌防治等項目,但實務上卻缺乏足夠支持,例如教師培力資源不足、教材不一致、社會氛圍保守干擾等。

更進一步地,課綱本身也存在認知落差。例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課程綱要》雖提出「全人的性」,強調人性、婚姻與愛,但與國際對CSE強調「尊嚴、選擇權與知情同意」的權利導向,有顯著落差。

三、全面性教育(CSE)的內涵與核心精神

游美惠老師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制定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切入,釐清CSE的本質不僅是「談性」,更是一套教育方法與價值架構。CSE強調的不是單一知識,而是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理解自我、尊重他人、行使權利與建立負責任關係的能力。

其定義為:一項以課程為基礎,探討「關於性之認知、情感、身體與社會層面意義」的教與學歷程。其目的為確保兒童與青少年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進而保障其健康、福祉與尊嚴。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教育價值,是為了補充傳統性教育偏重生理知識與危險預防的不足,進一步建立學習者的主體性與倫理判斷力。

CSE的三大教育原則為

  1. 權利為本(rights-based approach):強調性健康與生殖健康屬基本人權,每個人都有權取得科學、適齡、無歧視的資訊。
  2. 性別平等導向(gender equality):揭示性別如何形塑權力、身體、關係,進而推動批判性反思與文化轉化。
  3. 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 approach):尊重學習者經驗與發展節奏,強調互動與探究式學習。

四、八大核心概念與教學架構

UNESCO的指導綱要也明確列出全面性教育的八大核心概念,並對不同年齡階段(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提出適齡教學目標,能更細緻的符合孩子的需求。這八大主題分別為:

  1. 健康與福祉技能
  2. 人體與發育
  3. 性與性行為
  4. 性與生殖健康
  5. 關係
  6. 理解社會性別
  7. 暴力與安全保障
  8. 權利與社會參與

以「月經教育」為例,游美惠老師分享了目前中學教科書雖有提及生理期管理與生理用品,但仍多著墨於身體層面。若從全面性教育觀點切入,則應延伸至「身體自主權」、「月經貧窮」、「性別與公共空間」等議題,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理解月經經驗的社會意涵與性別差異,並配合年齡階段的參考,可以更清楚知道性教育的指標該到何種程度,在設計課程上可以更清楚教學要點。

五、制度演進:從CEDAW到CRC的落實

台灣在法制面雖尚未加入聯合國,但自2011年起已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CEDAW)及《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CRC),並每四年提出國家報告。

然而,CEDAW第3次與第4次國家報告均遭審查專家批評:「缺乏適齡、與時俱進且具實證基礎的全面性教育課程」,並要求政府正視不同教育團體、宗教與家長之間的張力,提供明確指引以確保兒童與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權利。

在回應CEDAW壓力下,教育部國教院於2022年起將CSE補充說明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但游美惠老師認為,目前僅止於行政文字補充,尚未充分轉化為具操作性的課綱結構與教師教案。

六、CSE與身體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

游美惠老師特別指出,性教育不是「灌輸道德」,而是協助學生認識與建構自己的身體主體性。其中,「身體完整性」概念是CSE中的核心原則,意指個人對自己身體擁有控制權與決定權,包括積極自由(能自主決定身體行為)與消極自由(免於他人干涉與侵犯),舉例像是「我想要你怎麼碰我」,而不是只是「我不想要你碰我(no means no)」。

此概念在自由主義人權觀點中多被視為中性,但女性主義觀點則強調:身體本身就是性別權力的施作現場。不同性別、性傾向與性特質的人所能享有的身體完整性,受到文化、法律與權力結構不同程度的保護或壓迫。因此,一套敏感於性別差異的CSE課程,必須正視這些結構不平等,讓學習者能從身體經驗出發理解權利與尊嚴,讓自己成為主體,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關係脈絡下被碰觸,且不會覺得不舒服。

七、實務挑戰與發展展望

游美惠老師最後回到本土脈絡,指出目前CSE的推行仍面臨以下困難:

  • 教科書與課綱仍停留在保守語境與生理中心導向
  • 教師缺乏系統性培訓與增能資源,導致教學落差大
  • 社會氛圍對「性教育」仍存恐懼與污名
  • 政策單位對教材審查與推動規範不夠一致

然而,她也強調全面性教育不僅是一套教案,而是一項跨世代文化行動,老師跟家長不要急著給出標準答案,甚至大人也不是「全知」的角色,所以作為「能對話、能回應」的角色,就已經是可以成為共同前進的夥伴。全面性教育希望的是去面對這樣的問答,而非逃避。

此外,全面性教育的指引手冊電子版正式出版了,裡面結合專家學者對於性教育的教案設計,並融合全面性教育的概念結合。目前有十個單元,包含流行文化與性、網路交友、障礙者的性、性溝通與協商、月經教育、非預期懷孕、愛滋防治等,當然沒有辦法全部收入所有的主題,但期待可以作為未來全面性教育的基石,創造有更多對話的機會。

游美惠老師補充相關的教學影片給大家,由「臺灣吧 Taiwan Bar」製作的「人類世界陰道的 8 大秘密」作為性教育教學的參考,讓性教育不只是生理衛教的知識層面,而是結合到關係、價值觀、文化等面向一起討論。

對此,游美惠老師也提到,未來全面性教育的推進應著重:

  1. 建立「課程整合式」的跨學科教學架構
  2. 強化師資培訓與在職增能的制度支持
  3. 納入LGBTI+、多元文化與障礙者經驗的教育資源
  4. 鼓勵親師合作,提升社群對話與支持網絡

、結語

全面性教育不是一場單向灌輸性的「正確知識教育」,而是一場涉及人權、性別、倫理與關係的深層學習過程。游美惠教授以豐富的研究歷程與國際觀點,帶領參與者看見性教育不只是「該不該教」,而是「如何教得更好」——教得更符合人性、更尊重多元、更能賦權予學習者。

這場課程不僅為性別教育工作者補充了理論與政策視野,也為教育現場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革方向,是推動性別正義與青少年福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