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高雄女權會很榮幸邀請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彭治鏐副秘書長與勵馨基金會會內社工來談同志親密暴力防治議題。首先老師先從異性戀與同性戀在社會處境上究竟有什麼不同,老師以之前婚姻平權大平台的文宣為例,文宣中是談到一對同志伴侶因為還沒向家人出櫃,因此無法一起回家過年,各自回家過年期間會被家人一直詢問怎麼還沒交男朋友,或是怎麼還沒結婚等等,這也清楚地反映同志與異性戀最大的不同正是是來自於出櫃議題。對於同志伴侶而言,首先認識伴侶是非常困難的,在這個仍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你可能要透過特定管道(如交友軟體)才能認識新朋友;再者,社會恐同的氛圍有時也會內化至當事人本身,可能連自己都無法認可自己的同志身分與伴侶關係。
老師談到在同志親密關係實務中有三個面向,分別為親密關係、性別、性傾向。在親密關係中,同性戀與異性戀具有共通性,在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概況中,常見的分別有精神暴力、跟蹤騷擾、肢體暴力、經濟暴力,以及性暴力等;在性傾向中,個別會受到社會處境影響而有所不同,對於同性戀與異性戀最大的差異便是來自於出櫃議題;但在性別中,往往是實務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塊,但其實性別角色養成的影響其實是更甚於性傾向的影響。在實務現場上可以發現,女女伴侶來求助的原因往往是想要尋求改善關係的方式,男男伴侶前來求助的原因主要會是分手後受暴及因應方式,尤其是避免讓自己面臨身分被曝光的風險。
最後,老師也提到同志個案困境往往來自於社會對於多元性別的歧視與汙名,在長期缺乏社會支持下,許多同志個案往往求助意願不高或者是不知去哪裡求助,因此在逼不得已被迫求助時,通常個案嚴重程度較高;另外,同性戀與異性戀在實務上最大不同的是同志需面臨到出櫃議題,在同志性別認同歷程上,出櫃與否都會影響到本人的身心狀態以及與伴侶的關係品質維持。在實務現場上,出櫃威脅則是多元性別特有的性別暴力類型,工作者若不能理解出櫃對於多元性別得重要性,通常會在這塊卡住。老師也分享了針對出櫃威脅議題,社工與個案在實務上的因應方式。
課程結束後,有學員提問對於多元性別其實還不太了解,有時候會很怕說錯話,或者是不知道到底該稱呼先生、小姐,一旦最一開始稱呼錯了,後面的關係聯繫就無法繼續下去了;對此,老師也回應到會擔心說錯話其實是在實務現場中很常看到也很怕發生的情況,老師建議可以在會談一開始時直接跟對方說自己對於這塊還不太熟悉,如果待會有任何令你不舒服的地方請告訴我,我會調整與改進,或者是遇到不知道該怎麼稱呼時,可以先問對方請問該如何稱呼。老師提到前面可以多花一點時間事先告知對方、與對方協調都是在實務上很有幫助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