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女權會長期耕耘社區教育、教材研發與各類性別意識培力課程等,期望陪伴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性別平等。有您的鼓勵,能讓我們在推動性別平等的路上做得更多更好,歡迎定期定額長期支持!

多元性別暴力防治實務工作坊|第二天活動紀錄

在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前夕,是多元性別暴力防治工作坊第二天課程,這天我們談【友善多元性別社區教學分享】我們相信,多元性別暴力防治不只是政策或處遇服務,性別平等教育是預防性別暴力的的最初,也是最核心。即使同婚屆滿一週年,同志人權已有一大躍進,但溝通不能停下,我們希望協助民眾瞭解,多元性別並非政府的政策、或充滿禁忌的話題。而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是我們的鄰居、親友、孩子,甚至是自己。我們帶著許多教學資源,持續與社區展開對話,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夥伴,一起投入社區性平教育,願社區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平安長大。

以下是【友善多元性別社區教學分享】教學技巧大公開!

技巧一:「我們並非來說服聽眾,而是來跟分享故事的」(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副秘書長彭治鏐)

建議以各類生命故事帶入多元性別議題,例如夜盲說起自己與父親的日常,描述父子之間的各種心照不宣,讓這群為人父母的聽眾換位思考。同時,鼓勵課堂互動,並運用夾心餅式的澄清「稱讚、澄清、再稱讚(阿伯你這個問題實在太優秀了)」,讓民眾不會在提問或回饋上卻步。

技巧二:「善用里長伯風格」(聯合醫院張詠翔護理師)

社區民眾特別是關懷據點的長輩,教學要能熱情、活潑,也最好是全母語風格,容易取得長輩們信任。另外,若是在閩南社區,在傳統文化維繫和諧、相互關愛的觀念下,比起以「捍衛人權」的立場談論多元性別,以「愛」為名更能號召對民眾的尊重與同理。(每個講師都要自備一兩套簡易健康操,在長輩快睡著時一起跳舞)

技巧三:「長輩並非我們想像的保守」(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胡郁盈副教授)

郁盈用「不孕」、「分財產」、「婆媳相處」、「小孩生病及辦戶口」、「伴侶吵架」、「小孩教養」等很像鄉土劇但其實是女同志的成家,講師不用預設長輩無法接受同志生小孩,家庭日常經驗更能引發長輩的共鳴與回饋。

技巧四:「慢慢來,比較快」( 社團法人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的劉育豪理事長)

小豪分享某次有位聽眾對同志議題相當排斥,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課程,這位民眾態度才逐漸軟化。當我們希望民眾能同理多元性別,但講師也要能理解民眾的價值觀也是漫長時間建立起來,試圖先瞭解民眾抗拒背後的焦慮,再來溝通,會是比較有效的作法。

技巧五:運用《扮家家遊》也鼓勵繼續研發新教具(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常務理事賴友梅)

《扮家家遊》是一套老少咸宜的桌遊,內容涵蓋多元性別、多元性別氣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多元職涯、多元家庭組成以及各式各樣的家庭處境(打了無數個多元),透過教具,結合時事,也讓民眾的詮釋與對話成為教學的一部份。

技巧六:接近「在地」的介入行動( 高雄市學諮中心瑪達拉·達努巴克老師)

達努巴克透過部落教學經驗,提醒族群背景、宗教、課程安排的目的及需求,社區類型(服務據點?聯誼性質?),都需要講師在規劃課程內容時將這些因素一併納入思考。此外,許多演講是單次性,所以社區承辦人的溝通也是必要的,他們往往是能讓議題繼續發酵的重要中介。

除了上述的講師外,這次的工作坊,也來了許多擁有豐富經驗的性平教育講師跟在地團體代表,提供社區中的教學經驗,也分享教學上的酸甜苦辣,有來參加的應該都電力滿滿啦~未來高雄女權會也會繼續努力在社區推廣性平教育,一些有趣的教學經驗與民眾回饋,也會不定期在官網及粉專公布,也請大家多多推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