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愛開始,家庭齊力—專訪桃園市青農聯誼會復興分會王姿怡

採訪/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撰文/王紫菡、陳佩儀

沿著山路蜿蜒,從桃園市區驅車前往桃園復興,復興區物產豐饒,綠竹筍、水蜜桃、甜柿都是當地重要作物。由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委託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辦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暨性別平等社區推廣活動」計畫,該計畫欲瞭解農會中的女性經驗,因而有幸認識來自復興的女性青農王姿怡—一位從職業軍人退伍後成為專業筍農,姿怡婚後和原為筍農的先生一起打拼,致力於友善農作,推廣農事教育,並獲選第5屆百大青農,且積極參與農會公共事務、擔任桃園市青農聯誼會復興分會會長,為女性從農立下榜樣。

從零開始的青農之路

爽朗的笑容、豪邁的笑聲、堅定又幽默的對話,是姿怡給人的第一印象。過去沒有農業經驗的姿怡,婚後為愛踏上農業這條路,她說先生過去是一位深愛土地、腳踏實地的專業筍農,工作非常吃重,但因為中盤收購的價格不佳,勞力付出與作物收入不成比例,姿怡為了支持先生,也期盼讓投入的勞力可以有更多的回饋,所以姿怡從零開始,向先生學習種植技術,後為自家的綠竹筍創立品牌,在行銷端導入更多技術與結盟, 運用冷鏈真空包裝及物流配送,讓鮮嫩的綠竹筍直送餐桌,「華音山莊綠竹筍」的自產自銷逐漸步上軌道。而姿怡活潑外向的個性更是為行銷大加分,同時她更帶領復興區的青農,共同為在地的農作產銷開創更多可能性。

農會性別結構長期失衡

在過去,女性在農業社會中僅扮演輔助的角色,大部分傳統農家仍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土地也多為男性繼承,再加上《農會法》的會員規定,一戶僅開放一位代表入會,想當然而會員以男性戶長為多。雖然該法並未明訂女性不能參與,但因為傳統性別文化造成的間接歧視,使得農會組織、甚至農會選任人員的性別結構長期失衡,女性難以參與農會公共事務,更遑論進入決策層級。

然近年因農業人口高齡化的緣故,政府開始重視農業人才的栽培與傳承,2015年起,農業部每年遴選百大青農,一方面改善農業人力結構的老化,另一也促成農產品的開發與轉型,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投入了農業生產工作。

只是,在現有農會會員資格審查及認定辦法,要取得農會會員身分,需為自耕農或是承租土地的佃農等,然許多有實耕經驗的青農,因無土地所有權或無租賃證明,故不符合相關資格而無法入會,也無法加入產銷班並取得農會各項補助措施與優惠減免。長期下來,青農難以穩定在農村發展。面對如此困境,現為桃園市青農聯誼會復興分會會長的姿怡表示,透過每年辦理的青農座談會提出訴求,逐漸看見政策與法規上的修正,像是農業部推出「實耕者證明」,讓真正耕種者,不分性別都可以取得農保資格,有了資格才有機會參與公眾事務,促成結構的轉變。

讓女性成為農業的生力軍

政府為積極推動農業性別平等,2021年遂修訂《農業產銷班設立及輔導辦法》,原每一產業每戶原則以一人參與產銷班為限,「但同戶共同經營之配偶,或直系血親且屬不同性別者,得二人參加」,此一修訂是為了鼓勵不同性別之參與。然而姿怡提出她的觀察,「除非家裡男性的支持,不然女性很難因政策改變,就能立刻擁有話語權。」那究竟要如何提升女性參與?姿怡表示「要改變現有性別結構,培力青農很重要,青農的性平意識提升,未來才有可能改變。」對此,姿怡也發現有些農會已願意推舉年輕女性會員參選理事,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話,開創農業新面貌。同時,姿怡也鼓勵女青農要更加努力,才能被看見,進而有機會進入公共決策層級。姿怡強調,農業的領導者除了帶人帶心之外,同時也要做到生產品質好、行銷能力強,能夠讓人心悅誠服。

性別平等是相互扶持、讓不同性別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姿怡藉由自己的家庭經驗,分享不同性別應互相尊重「我認為在農業的範圍,男人可以做大,但女人可以做好,一個家庭夫妻同心協力,農業就可以做得又大又好。以我為例,我先生很會種竹筍,但如果沒有我努力對外行銷,就回到過去需要找中盤收購。夫妻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不只發展很好,家庭氣氛也就好。」曾有長輩認為姿怡一家不符合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甚至對先生的能力有所揶揄,姿怡幽默回應道「如果沒有先生種植頂級綠竹筍,我根本賣不出去,是我不能沒有他,他也不能沒有我,缺了誰,都無法成事。」姿怡夫妻堅信,互相扶持,讓彼此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讓家庭與事業長長久久。

為愛踏上了務農這一條路,姿怡成了貨真價實的農業超級女力,也透過公共參與發聲,促成農業的世代交流,並致力讓更多女青農發揮所長,成為農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許過了五年、十年,當青農成為壯農,我們會看見更不一樣的臺灣農業—共好、互惠、永續。

女青農王姿怡積極參與農業公共事務(王姿怡提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