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男性議題系列課程】「男子漢」養成日記—談陽剛文化與男性成長經驗|活動側記與反思

  • 活動名稱:「男子漢」養成日記—談陽剛文化與男性成長經驗
  • 時間:2023/10/11(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楊嘉宏/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 記錄:王紫菡

「男言之隱-男性議題系列課程」開場與簡介

要提倡性別平等,不僅只關注女性權益,同時更需要意識到男性在父權社會中也受到壓迫。本系列課程透過講師們的實務經驗與案例分享,分享男性的成長歷程與情感敘說,帶領學員有系統、連貫性的探討男性的性別意識、情感教育、家務分工與育兒經驗…等議題,期望透過團體學員間的交流,正視恐懼、釋放悲傷,對於男性生命經驗能更廣闊的認識。

「男子漢養成日記—談陽剛文化與男性成長經驗」是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2023年「男言之隱」男性議題系列課程的首場活動,由楊嘉宏老師擔任講者,嘉宏老師具備多年校園輔諮經驗並積極推動性平教育,從男性各人生階段的經驗出發,邀請與會者一起思考:「什麼是男子漢?成為男子漢的代價是什麼?」


如影隨形的性別文化

楊嘉宏老師從自己童年的性別觀察出發,孩童時期與同儕之間經常圍繞「誰比較辛苦」的話題展開性別辯論。男生覺得當兵很苦、要養家壓力大,女生則強調生小孩、做家事很累,最後大家彷彿達成一種「男女都很可憐」的共識,進而認為社會運作有其「自然法則」。這樣的思考,其實反映了從小內化的性別角色:男主外、女主內、各司其職。

除了生活經驗,文化環境也深刻影響了孩子們的性別想像。例如神話與民俗經常傳達「陰陽互補、各安其位」的訊息,又歌曲與電視劇等媒體文本更進一步形塑「成功男性」應該具有的特質:高大、堅毅、有人緣、負責任。這些看似自然的敘事,不知不覺間成為衡量「男子氣概」的標準,也隱然規訓了孩子對自我與他人的認識。


刻板的男性形象造就了壓抑與矛盾的青春期

楊嘉宏老師回憶,自己升上中學後,首次強烈感受到來自社經差異與陽剛文化的雙重衝擊。原本在農村小學活潑自然的他,到了私立學校後,不僅要面對升學與競爭壓力,更要學會融入一群「比較man」的男生當中。然而,他發現自己無法像其他人一樣自在地開玩笑、大聲喧嘩、展現男子氣概,反而變得沉默內向。這種與主流形象不符的性別表現,讓他在同儕之間顯得格格不入。

到了男校之後,楊嘉宏老師開始觀察男生間特有的身體互動文化,例如玩「阿魯巴」遊戲,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被允許的親密」。由於陽剛文化不鼓勵男生相互表達脆弱與柔軟,同性間的親近只得透過打鬧或嘲諷來呈現,對男生們而言,「開玩笑地打一下」比起「安慰地拍一下肩膀」更能被接受,也更能保有「男子氣概」。

國中的性別文化讓楊嘉宏老師深刻理解,當一個男生不符合主流陽剛標準時,不僅會遭到外在排斥,更會內化為自我懷疑,這種「不夠man」的恐懼,是許多男學生壓抑自我、選擇沈默的源頭。


「好難說出口」的情感表達

在經歷青春期的壓抑與矛盾之後,楊嘉宏老師分享自己進入大學輔導系時,試圖透過心理學認識自己,但當時的論述多半仍以性別二元為主,對性傾向與陰柔氣質的描述也帶有病理化的偏見。直到進入性別教育研究所就度,才逐漸理解這些性別壓力與自我衝突其實是社會結構下的產物,而非個人的問題。

在性別研究的視角下,楊嘉宏強調,男性雖然在性別權力上常被視為既得利益者,但也同樣受到陽剛文化的束縛與傷害。他指出,許多表現出傳統男性氣質的男孩們,其實也是為了避免被排擠或嘲笑而被迫壓抑自己。楊嘉宏開始用更平等的視角去理解男孩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壓力。

開始了教學職涯,楊嘉宏老師觀察到許多男孩在表達情緒有所困難,特別是許多男孩在面對諮商與輔導時,經常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感受。當被問到「你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時,回應往往是:「不知道。」平日教學時,他也嘗試運用迪士尼動畫《腦筋急轉彎》的角色,讓學生排列自己常出現的情緒角色,發現男孩們多半選擇「怒怒」、「樂樂」,鮮少提到「憂憂」與「驚驚」。

這樣的情緒展演,反映出社會對男性「該有」的表現有著明確期待:可以憤怒,可以開心,但不能悲傷、不能害怕,否則就不夠堅強、不夠男子氣概。即便內心充滿焦慮與無助,許多男生寧可用「生氣」來掩飾情緒,也不願承認自己難過。

這不只是情感教育的落差,更是一種性別規訓的結果。楊嘉宏老師提醒,當我們看到男生用冷漠、暴躁來應對問題時,不應只用「個性不好」來解釋男孩的反應,而應進一步思考:這是否是一種無法說出口的痛苦?


陽剛文化與權力關係下的男性競爭

楊嘉宏老師談到軍隊作為陽剛文化最極端的展現場域,在這個高度階級化與男子氣概被推至極限的空間中,許多男性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不平等」的真實。他認為這段經歷對許多男性來說是體認性別壓迫的重要轉捩點。

此外,楊嘉宏老師也指出,男性對於性的態度與表現,也是被陽剛文化深深塑形的一環。性常被當成提升地位的工具。越能談論性愛、炫耀性經驗的男生,越容易成為同儕之間的焦點。而這樣的談話內容往往充滿誇大、戲謔與物化,目的不在理解親密關係,而是強調「我比你更man」。

除了語言上的競爭,男性對身體的對待方式也反映了陽剛文化的控制邏輯。從訓練肌肉、參與激烈運動,到「點菸」、「勸酒」等被視為兄弟情誼的行為,都說明了男性如何透過「操控與忍耐」來證明自己夠格成為男子漢。


鬆動想像,創造可能:重新認識男性的多元樣貌

楊嘉宏老師引用白絲帶運動的影片,強調男孩從小就被灌輸「不能哭、不能柔軟、不能示弱」的觀念,久而久之,這些教條伴隨男性的成長經驗。他提醒,這樣的性別角色展演不僅壓迫自己,也可能轉化為對他人的控制與傷害。因此,解構社會文化中對男孩身體、情感與親密關係的錯誤想像,是性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課程最後,楊嘉宏老師總結指出,雖然過去自己較多關注性別氣質不符或性傾向少數的男學生,但這些年來,他開始意識到,即使是最符合「傳統男子漢」形象的男生,也可能在內心深處承受巨大的壓力與痛苦。

在軍中、職場、學校與家庭中,男性不斷被要求「撐起一切」,但少有人問他們是否想要這樣生活。那些看似「陽剛表現」背後,可能藏著的是害怕被拒絕、擔心不被認同的焦慮。當我們開始願意理解這些痛苦,才有可能創造出讓男孩和男人都能自在成長的環境。

他也提醒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在與男性學生或子女互動時,不應只看見「行為問題」,而是試著理解背後的性別文化脈絡。給男孩更多元的情感詞彙與表達空間,或許正是性別平等的真正起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