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男性議題系列課程】男人哭吧不是罪—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間|活動側記與反思

  • 活動名稱:男人哭吧不是罪—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間
  • 時間:2023/10/18(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徐志雲/交感身心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男言之隱」系列講座第二場「男人哭吧不是罪: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由身兼三重身分:精神科醫師、同志諮詢熱線資深志工、性別倡議者的徐志雲醫師,透過診間的觀察並以案例分享男性的情緒表達與精神健康議題。


為何男人較少求助精神科?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女性在精神科的就診率整體上略高於男性,尤其在情緒障礙症(如憂鬱、焦慮)的診斷上,女性人數是男性的兩倍以上。但若觀察思覺失調或重度精神疾病的比率,男女則接近對等。這表示男性並非比較不容易生病,而是比較少在初期出現症狀時尋求協助。徐志雲醫師指出,這正說明了「不是他們比較健康,而是他們比較少表達」。當情緒困擾無法在早期被覺察與處理,往往要等到病情更嚴重或影響到他人時,男性才終於走進診間。

且根據徐志雲醫師的觀察,走進診間的男性,往往背後都有一位「推手」,而這個推手通常是女性──女友、老婆、母親、姐姐,甚至是老師。她們擔憂地帶著男性親友來看診,幫忙解釋他最近變得焦躁、沉默、暴力、無法溝通等各種觀察。也再次凸顯了問題:是否能讓男性主動求助醫療的大門?

徐志雲醫師整理幾個原因,第一是生理差異:女性荷爾蒙與壓力軸反應確實較容易產生焦慮與憂鬱症狀,但這只是部分因素。第二是診斷偏誤:臨床診斷常以女性憂鬱樣貌為主,如哭泣、情緒低落,忽略男性憂鬱可能也會表現在易怒或物質依賴。第三是社會規訓:從小被教導不能哭、不能示弱的男性,通常缺乏對心理健康的病識感,即使內心難受,也說不出口。第四則是資訊斷裂:精神健康在男性社群中仍是禁忌話題,朋友之間很少談論心理就醫經驗,求助路徑比女性更為稀缺。

讓男性的脆弱有出口

徐志雲醫師表示,精神科診間不該只是針對症狀的診治場所,而應是「一個讓男性練習表達情緒的空間」,一個可以放下包袱、坦露情緒、重建關係的安全場域。 最後,徐志雲醫師也提供助人工作者與家屬幾項建議:首先,如遇不擅於言語的個案,亦可使用合式之媒介,例如社團法人臺灣男性協會出版《少年‧漫話》牌卡,全圖像的媒材協助個案以間接、安全的方式表達情緒與情感,上述工具在治療與教育場合中都有不錯的效果;其次,如遇男性個案拒絕溝通,協助他連結「熟悉的同溫層」可能是開啟對話的關鍵。舉例來說,對許多年長男性而言,能談得來的人往往是舊識、同儕或曾經共度危機的夥伴(如同為老兵),若能從這些人際網絡中找到適合切入的議題,較能降低他們的不安;最後,若家屬希望協助男性就醫卻無法帶當事人親自就診,也可考慮錄下日常或症狀之影像,提供醫療端初步判斷參考,讓專業評估更貼近個案情境。上述方法能在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同時,協助他們更安全地走向支持系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