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名稱:男以啟齒的傷痛—性別暴力事件中男性受害者經驗間
- 時間:2023/10/25(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陳柏偉/社團法人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邀請台灣男性協會理事長陳柏偉主講「男以啟齒的傷痛:性別暴力事件中的男性受害者經驗」,這是該系列課程中的第三堂,聚焦於性別暴力事件中容易被忽視的主體──男性受害者。陳柏偉理事長多年在心理、社福、矯正機構的教學與陪伴經驗,深入剖析為何男性更難訴說創傷、社會如何壓抑男性受害經驗、以及如何建立更包容的性別暴力防治觀點。
「性/性別」是形塑自我與他人的關鍵
課程開場,陳柏偉理事長從「性」與「性別」作為構成自我的核心開始談起。他強調,性行為與性意識不只是私密的身體經驗,更深刻影響我們對自我與他人的認識。當一個人進行合意的性互動,實質上是敞開自我、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反之,性暴力(無論是性騷擾還是性侵)則是強行進入他人邊界的行為,造成自我認同的撕裂與崩解。這也解釋了為何性創傷如此難以言說──因為它觸碰到最深層的羞恥與自我否定。
用三重脈絡分析性別暴力事件
陳柏偉提到,性別暴力事件往往發生在三個相互交織的脈絡中:性/性別、關係互動與權力差距。他呼籲不能只用「父權壓迫」單一角度分析性暴力,也必須從多元權力與互動的實際脈絡切入。以此觀點,男性也可能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成為受害者,而這些案例卻常被社會忽視或刻板化男性經驗。他提醒大家,性別暴力不只有「男加害女受害」的情境中,也可能是「男對男」、「女對男」甚至是其他多元性別間的暴力形式。
日本傑尼斯事件:被噤聲的男性受害群體
為了讓大家更具體理解男性受害者的處境,陳柏偉詳述日本演藝圈的傑尼斯事務所性侵事件1。自1970年代起,創辦人強尼喜多川涉嫌性侵上百位旗下未成年男藝人,直到2019年過世後事件才逐步曝光。即便媒體早有耳聞,卻長期噤聲,顯示出整體社會對「男性也會被性侵」這件事的否認與排斥。直到2023年,BBC發布紀錄片揭露真相,才引起聯合國與社會大眾關注。此案揭示了兩個面向:一是社會結構對加害者的庇護,二是男性受害者自我揭露的高難度。
法律反映了文化對性別暴力的想像
陳柏偉理事長比較台灣與日本的性犯罪相關法律變遷,說明「誰能成為受害者」其實是法律文化建構的結果。日本直到2017年才修法承認男性可為性侵害受害者,而台灣早在1999年就已將刑法中的「強姦罪」修正為「妨害性自主罪」,不再預設女性為唯一受害者。他強調,法律文字的轉變不是抽象的,而是來自於社會對性別角色的重新認識與壓力。例如:當越來越多男性站出來訴說受害經驗,制度才會有所回應。
性別迷思如何壓迫男性受害者?
陳柏偉進一步解析,阻礙男性說出口的常見社會迷思可歸納為四大類:
- 生理迷思:「賺賠邏輯」中認為男性性行為必是「賺到」,若被性侵仍有生理反應,就不能算受害。
- 強者迷思:男性應該夠強大保護自己,不可能「被」性侵。
- 吸血鬼迷思:受害者終將變成加害者,尤其是男性。
- 性傾向迷思:男性受害者一定是同性戀,或會因此「變彎」。 這些迷思不僅存在於社會,也深植於受害男性內心,使他們質疑自身受害經驗的正當性,甚至出現自我譴責與沉默。

陪伴男性受害者:破除迷思的第一步
課程後段,陳柏偉分享台灣男性協會於2020年整理的《男性性侵受害者陪伴小筆記》,提出實務中的陪伴原則。他強調,支持男性受害者的第一步是承認他們的創傷經驗是真實的,並避免用質疑、生理反應、性傾向等話語削弱其敘述。陪伴者應給予安全的傾聽空間,並尊重當事人揭露與否的節奏。唯有打破社會預設的性別角色框架,才可能真正支持不同性別中的每一位受害者。
結語:擴展對性別暴力受害者主體的理解
這堂課不僅讓聽眾理解「男性也會是受害者」,更進一步挑戰我們對性、權力與性別角色的根本想像。正如陳柏偉所說:「男性也是性別平等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唯有擴展對受害者主體的理解,並拆除壓抑男性情緒與脆弱的文化機制,社會才有可能真正邁向性別正義。
- 有關,可參考BBC紀錄片《獵食者:日本流行音樂的秘密醜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F6mDZjZZw,瀏覽日期:2023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