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男性議題系列課程】衣櫃裡的傷—男同志親密關係暴力|活動側記與反思

  • 活動名稱:衣櫃裡的傷—男同志親密關係暴力
  • 時間:2023/11/01(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

由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主辦的「男言之隱」系列講座進入第四堂課,邀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同時也是男性協會常務監事的彭治鏐老師。彭治鏐老師長期參與同志社群及其相關實務經驗,深入剖析男同志在性別經驗、交友文化、身體意象壓力與防治制度隔閡下,如何面對、隱藏、或無力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問題。

男同志的成長路:性別規訓與陰柔打壓

彭治鏐老師指出,男同志的成長需也承受性別文化的規訓。他們被期待成為典型的「男性」,情緒壓抑、追求陽剛、排斥陰柔;反之,男性若展現出陰柔氣質,則常遭同儕、家庭甚至社會輿論排擠。因為主流性別文化而積累的創傷,形塑了男同志對於自我認同的掙扎與隱藏,也可能影響往後的親密關係。彭治鏐老師在男同志社群,較為陰柔氣質的男同志仍常被歧視,而陽剛、年輕、壯碩的體態則被賦予高度價值,則可能加深男同志在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

看得見的排除與羞辱交友文化中的身體焦慮

數位科技的進步改變了同志交友方式,彭治鏐老師特別分析了同志交友APP文化帶來的影響。他指出,APP上的展示邏輯多以視覺為主,使用者多以身高、體重、性角色、性器尺寸等資訊讓網友進行「快速選擇」。這些標籤化資訊伴隨著明確的排除語言,如「不約陰柔」「不老」「不胖」,使得陰柔氣質者、年長者、身材非主流者及HIV感染者等群體倍感排斥與羞辱。彭治鏐老師認為,這種交友文化雖快速便利,卻也製造了社群內部的身體焦慮與不安全感,成為許多男同志心理壓力的來源。

性別文化與親密關係暴力的交織

當兩位男同志進入伴侶關係,傳統性別角色的影響仍交織其中。彭治鏐老師指出,許多男同志伴侶關係中常出現「競爭」、「不示弱」、「情緒壓抑」等陽剛文化痕跡,進而妨礙情感交流與衝突調解。有時候這種壓抑轉為冷漠、控制或言語暴力,甚至延伸至肢體暴力。特別是當伴侶雙方缺少合宜的情感表達,親密關係暴力也易於在沉默中滋長。彭治鏐老師提醒,親密關係暴力不一定是可見的打罵,也或許是情感勒索、性控制或經濟限制等其他形式,而這些在男性個案更常因性別刻板印象而被忽略。

另一個櫃子:性傾向的壓力

彭治鏐老師表示,出櫃壓力也是男同志親密關係裡另一個重大壓力來源。當伴侶間對於是否公開出櫃、能否牽手走在街上有不同態度時,便容易有摩擦;或有些男同志即使身處親密關係中,因出櫃壓力也無法對外承認對方,導致關係無法公開或需時時隱藏,也造成伴侶在關係中的孤立與脆弱。這種長期處於「無法公開性傾向」的情感壓力,也可能是引發親密關係衝突的可能因素之一。

家暴防治體系的盲點與進步空間

台灣的家庭暴力防治法早於2007年擴大適用範圍-將「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納入,包括沒有婚姻關係的男女同居或同性戀關係;又2015年再修法,擴大了保護對象,將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少年和非同居的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納入保護範圍。理論上已涵蓋同性伴侶,然而在實務運作中,男同志進入家暴系統仍面臨諸多阻礙。彭治鏐老師指出,許多社工、警政與法律系統對同志處境理解不足,在缺乏敏感度的情況下導致服務遲緩或錯誤應對。他提醒,即便是性別友善的助人者,若未深入理解同志的交友與伴侶互動脈絡,往往難以辨識同志親密暴力的實質樣貌。彭治鏐老師呼籲,家暴防治體系須納入多元性別的生命經驗與文化理解,並增設同志友善窗口與培訓制度。

多重弱勢的交織處境:不是只有同志身分

彭治鏐老師提醒助人工作者,同志的異質性很高,年齡、身體狀況、階級、原住民身分、身心障礙、疾病(如HIV)、居住區域等多重身分的交織,都會影響其面對親密暴力時的處境與資源可及性。例如,住在偏鄉的男同志可能缺乏友善資源、無法匿名就醫;有身心障礙的同志可能更難逃離暴力環境。助人者在理解男同志處境時,需具備交織性思維,才能看見真正的脆弱與需求。

支持與陪伴的開始

課程最後,彭治鏐老師分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與現代婦女基金會多年來在同志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的服務經驗1。他強調,對同志親密關係的受暴經驗而言,最困難的往往不是傷害本身,而是無法被相信、無法被承認。彭治鏐老師鼓勵助人者、親友與教育工作者能提供傾聽、安全與不批判的支持空間,讓不同性別的受暴者都有機會走出衣櫃。

  1. 請參見「秘密說出口:同志伴侶衝突暴力諮詢網站」,https://www.38.org.tw/lgbt/node/47.html,瀏覽日期:2023年10月30日。 ↩︎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