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男性議題系列課程】男兒有話慢慢談—在男性情感教育工作的實踐與發現|活動側記與反思

  • 活動名稱:男兒有話慢慢談—在男性情感教育工作的實踐與發現
  • 時間:2023/11/01(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郭雅真/臺灣男性協會理事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舉辦「男言之隱」系列講座第五場,邀請長期從事性教育與性別教育工作的講者郭雅真老師,分享他在推動男性情感教育的實務經驗。郭雅真老師帶領男性的情感團體,持續以陪伴與對話,引導不同年齡層的男性學習情緒表達、關係經營並敘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是近年深耕男性情感教育的推手之一。

陪著男孩說說話

郭雅真老師分享多年來的男性情感團體經驗,發現許多男孩的情緒詞彙貧乏,常以「還好」、「沒事」、「不知道」等模糊詞彙帶過複雜的情緒狀態,或者多以「幹」字來替代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郭雅真老師運用少年情緒坐標圖、《少年.漫話》牌卡等媒介,引導男孩練習命名、辨識與描述自己的情緒。透過說故事、角色扮演與經驗分享,他鼓勵男孩在安全空間中練習表達內心。這樣的訓練不只提升表達能力,也協助他們在團體關係中建立更穩固的信任與理解。

男孩的故事:從塗指甲油到失落的性經驗

課堂中,郭雅真老師分享多位青少年男性在課程中的真實回饋與生命故事:有男孩首次塗上指甲油時憶起幼年曾因此被責罵的羞辱,也有男生談及初次戀愛與初次性經驗,反映情感教育與性教育之間的緊密交織。不少男孩不是真的「沒事」或「不知道」,而是缺乏適當的語言與空間訴說情緒。當他們願意開口、願意分享生命故事,並非要評價誰對誰錯,而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失落與受傷。

少年漫畫牌卡,貼近男孩的溝通方式

課程中特別介紹了由郭雅真老師及台灣男性協會共同研發的《少年.漫話》牌卡,透過黑白漫畫風格與模糊中性的角色設計,牌卡提供了與性別刻板印象保持距離的圖像,內容涵蓋日常情境、性議題、家庭互動與心理感受等面向,讓青少年以投射方式講述內在經驗,進一步引導至情感與價值的討論,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透過「說別人的故事」,其實往往是在「說自己的傷」,這些方法降低男孩在自我揭露時的焦慮,也創造出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的學習氛圍,而助人者、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投射有被看見與理解的機會。

男性情感教育的阻力與推進

儘管團體課程獲得學生高度回響,郭雅真老師坦言,在推動男性情感教育時仍有不少阻力,許多學校或機構對「男生也需要情感教育」的理解有限,甚至連老師與社工也會因性別角色期待而對情緒工作產生距離,例如許多女性專輔老師會擔憂自己「不是男生」而感到無法帶領男性團體,而男性助人者較稀少,以致男孩們的情感教育較難被推廣。郭雅真認為,唯有更多支持與資源投入、不同性別的合作與理解,校園與社會中的情感教育才能更深化。

讓男性有話可說,也能被傾聽

郭雅真老師的工作不只是一門教育課程,而是一場性別文化的鬆動與重建。男性也有情緒、有脆弱、有說不出口的故事,讓男孩有機會傾訴心事或展現脆弱,也有人能傾聽。情感教育不只是女性有所需求,也是男性應有的權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