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男性議題系列課程】從多元文化概念談父職—以排灣族共同父職經驗為例|活動側記與反思

  • 活動名稱:從多元文化概念談父職—以排灣族共同父職經驗為例
  • 時間:2023/11/01(三)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線上課程)
  • 講師:瑪達拉.達努巴克/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

男性議題系列講座進入尾聲,最後一場主題為「從多元文化概念談父職:以排灣族共同父職經驗為例」。本次講者是長期投入原住民文化、性別議題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的瑪達拉.達努巴克老師,以排灣族社會及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帶領聽眾理解部落中的父職實踐,打破父職的單一想像,也看見文化知識的傳承。

誰是父親?從排灣族語言看照顧者的多重身分

在排灣族文化中,「父親」的概念並不侷限於生父。達努巴克老師以族語中「kama」一詞為例,說明其涵義可涵蓋所有男性長輩或實質照顧者。這種稱謂展現了部落關係的流動性與照顧責任的共享。在部落裡,孩子的教養往往來自多位男性,包括叔叔、母親的兄弟、鄰居或親密的長輩。他們或許不具血緣關係,卻能因文化認可而成為重要的情感支持者與行為榜樣。

語言如何塑造親職關係:認知與社會制度的交織

達努巴克老師表示語言與稱謂不僅反映關係,更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排灣族的稱謂體系使「父親」的身分流動且包容,打破傳統漢人社會中「一對一」的親屬關係架構。這樣的語言體系,實際影響孩子對照顧者的依附、對親情的認同,也展現原民社會重視共同照顧與情感連結的特質。

階級與繼承制度:排灣族親職角色的文化架構

不同於父權社會下對男性角色的單一期待,排灣族社會透過階級制度與展示繼承制度,讓家族責任與親職角色的分配更具彈性與文化根基。在排灣部落的階級制度中,貴族身分的傳承會傳給第一個子嗣,無論這個子嗣的性別,都負責家族傳承的重責大任,都將成為部落的照顧者與領導者。這不僅與漢人父系家庭中「父職=男性養家者」不同,也說明照顧與領導能力不分性別。

結拜與命名:文化實踐中的親屬擴延

達努巴克老師是出身於排灣族部落的混血家庭。母親為原住民,父親為外省榮民,幼年時期他就看到了族群與文化的阿差異與交織。達努巴克提到自小他與隔壁貴族家族因情感密切而「結拜」成一家人,並由對方族人為他「命名」貴族的名字,象徵身分與家庭關係的擴展。命名不僅代表文化的傳承與認可,更是身份與責任的連結。在此文化實踐下,即使非血緣上的父親,也可透過命名與關係實踐,成為孩子的重要教養者。此外,達努巴克老師自小由多位「kama」照顧,這些人來自部落的不同男性長輩,卻共同承擔教育後輩與生活指導的責任。達努巴克老師提到有一位無血緣關係的「kama」,帶他上山,教他打獵、設陷阱,更對自己的成長與未來充滿期待。這段經歷讓他深刻理解:父職是一種文化角色、一種關係實踐,而非性別或血緣的限制。

跨文化學習的重要:打開理解父職的另一扇窗

雖然排灣族傳統文化具備多元與共享父職的機制,然而在都市化、國家制度與性別規範衝擊下,這些實踐也遭遇挑戰。例如:都市原住民多被迫進入以父系血緣為基礎的家庭法體系,導致傳統照顧者角色難以獲得制度認可。指出,如何在制度與文化之間找尋可能的調和,是原住民族群當代的重要課題。因此達努巴克老強調,透過認識不同文化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有助於我們跳脫對父親角色的刻板印象。他提到,從排灣族共同父職的經驗,可以反思漢人社會中過度依賴「親生父親」的養育責任與情感期望。這種跨文化的學習,不是為了比較誰優誰劣,而是讓我們理解:照顧是可以被分享的,父親也可以是一群人。這樣的觀念,有助於建構更具彈性與支持性的家庭與社會網絡。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