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女權會長期耕耘社區教育、教材研發與各類性別意識培力課程等,期望陪伴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性別平等。有您的鼓勵,能讓我們在推動性別平等的路上做得更多更好,歡迎定期定額長期支持!

「妳們為什麼想生小孩?」女同志郁盈與容妙的成家故事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的「歡迎光臨我的家:認識多元型態家庭教育推廣計畫」 ,108年已經完成42場巡迴講座,協助民眾認識、理解多元型態家庭。其中,女同志媽媽胡郁盈也擔任巡迴講座的講師之一,以真人圖書館的模式娓娓道出她的生命故事。這次胡郁盈與郭容妙也接受了女權會的採訪,分享女同志生子、成家、結婚的歷程…

「妳們為什麼想生小孩?」

今年的五月二十四開放同志婚姻登記的那一天,郁盈和容妙帶著孩子到戶政事務所後,被各家記者簇擁著「為什麼想生孩子?」前晚郁盈才準備好關於結婚心得的採訪回答,記者卻只關心「為什麼想生小孩?」,心想為什麼不會有人會問異性戀夫妻「為什麼想生小孩」這個問題,卻對女同志生育如此好奇,郁盈當時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就是想要生小孩啊!」直到婚後半年,兩人才好好重新梳理多年來經歷生子、結婚與成家的過程與心得。

歷經三年半的十次懷孕未成功

四十一歲的郁盈與三十九歲的容妙,剛成為一個孩子的媽,容妙笑說「孫中山革命十一次起義,歷經十次失敗,建立中華民國;我們也是前前後後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嘗試了十一次,才成功讓小孩來到人間。」

照片/胡郁盈提供

母親叮嚀:不婚沒關係,但一定要有孩子

郁盈回想起二十歲時向家人出櫃,獨生女的她,掀起家庭革命是免不了的。家人不僅擔心郁盈無法傳宗接代,媽媽更曾語重心長地勸:「媽媽知道妳是同性戀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但不論如何,妳一定要有小孩,就像爸媽有妳陪伴一樣,我們不希望妳孤獨終老。」

當時,郁盈只是聽聽,對那時候的她而言,女同志身份與母職身份是相互衝突,因為同志性行為不能懷孕。但是,媽媽的一席話確實種下一個種子,她雖然不排斥養育小孩,心中卻有著疑問「到底女同志要怎麼才會有小孩呢?」

照片/郭容妙提供

女同志結婚生子的社會想像

郁盈想要生小孩的起心動念是在2012年多元成家草案,同志社群開始廣泛討論成家與生育的需求,郁盈發現有很多同志其實很想要有孩子,於是向容妙提起生育小孩的可能性。容妙一開始聽到郁盈想生小孩非常驚慌,以為郁盈可能為了生小孩而嫁作人妻。會有這樣的焦慮,是因當時許多女同志欠缺結婚生子的社會想像,甚至整個社會都質疑非異性戀的伴侶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一旦有了生小孩的念頭,需要克服的問題太多了。

女同志的社會性不孕

在兩人有了生小孩的共識之後,郁盈與容妙開始努力做功課,包括與其他的同志家長交換資訊、查詢外國的醫療資源與文獻,在心理與實際生活上做足了準備。然而,她們發現女同志面臨到的是「社會性的不孕」,並非生理上的不孕。社會性的不孕指的是社會條件、法規、醫療資源的運用非常困難,即使台灣的人工生殖醫療技術相當進步,但現行的人工生殖法僅限訂不孕之夫妻使用,即使同婚專法實施之後,目前同志伴侶尚未準用。

女同志懷孕的做法

女同志要有親生孕育的後代,常見的幾種方式:自主滴精、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試管嬰兒(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等,每種方式面臨的條件、困難與風險都不一樣。

圖/依據採訪內容整理

歷經千辛萬苦的跨國人工生殖

2014年開始,郁盈與容妙開始嘗試「做人」,運用各種可能的生殖方式,飛到其他國家的婦產科醫院進行人工授精(IUI)。四年前,郁盈與容妙甚至兩度遠赴加拿大溫哥華外海的維多莉亞島做試管嬰兒(IVF)。

郁盈回想加拿大人工生殖經驗:「那根本是一段千山萬水的旅程,要從高雄搭高鐵到桃園,再從桃園直飛到加拿大,到溫哥華的機場之後再搭兩個小時的公車到港口搭渡輪,四個小時的航行時間抵達維多利亞島,到了島上還要搭一個小時的公車到診所。出發時滿懷著期待,好開心要去生寶寶了,但開獎之後知道失敗了,回程的身心非常疲累痛苦,烏雲罩頂,回到桃園機場的時候,我就哭了…」

歷經多次失敗,花費大量的金錢、體力與時間,然最後都無疾而終。終於,在2017年,郁盈和容妙到柬埔寨進行第十ㄧ次嘗試並選擇做試管嬰兒,成功懷下寶寶,郁盈和容妙享受當媽媽的喜悅,孩子也平安長大,現在已經一歲多了。

照片/胡郁盈提供

孩子出世之後,重省「家的常規性」

當媽之後,郁盈和容妙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變化。過去,郁盈並沒有結婚的願景,和容妙在一起,是單純的兩個人關係,鮮少用「家庭」的概念定義彼此。直到小孩出生後,因為照顧新生兒,雙方家長開始有更多的互動,成為家族與家族之間的關係。

在兒子的滿月酒會上,親戚們才明白郁盈與容妙是一對伴侶,只是彼此互動的方式仍很陌生,親戚們甚至找不到相對應的稱謂。郁盈可以理解一些長輩對同志婚姻的焦慮,挑戰了傳統對姻親的想像,例如,兒子的老公該稱作什麼? 孫女的妻子又該怎麼叫?

郁盈說:「傳統社會裡,社會體制裡,稱謂很重要,因為稱謂代表了人際間的互動常規,例如說,我叫你阿姨,就有阿姨跟姪女的相處方式,我和你是朋友,妳的稱謂就是友人,過去長輩們沒有機會認識同志,很難一時之間知道該怎麼稱呼、怎麼相處。」

直到今年同婚通過之後,為了保障孩子的權益,兩人決定去登記結婚,她也明白伴侶不只是生活上的重要她人,也是孩子在法律上的共同扶養人。不同於異性戀婚姻的常規性,結婚是為了成家,成家後生育後代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郁盈和容妙而言,因為有了孩子,才考慮結婚,結婚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保障,在合法的情況下一起陪伴孩子長大。

照片/胡郁盈提供

「同志的小孩會被歧視嗎?」

孩子出生之後,很多人問起「小孩被欺負怎麼辦?要怎麼教小孩?小孩會不會因為沒有父親的角色而混亂?」郁盈和容妙無法保證孩子絕對不會受到任何的歧視。但她們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和孩子一起面對任何的困難,她相信,當家長態度正向面對出櫃這件事,小孩的態度也會是正向的。同時,郁盈和容妙也帶孩子加入同志親子團體,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還有很多孩子像他一樣,有兩個媽媽,或是兩個爸爸,都有滿滿的愛。

最後,郁盈和容妙也想告訴大家,「我們會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希望我們的存在,可以鬆動一些什麼,讓更多不同的人可以自由呼吸。」

更多文章